有关笛子的起源、沿革、形制、名称等,历来众说纷纭,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。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,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行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。中国笛子历史悠久,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,那时先辈们利用捕获来的猎物的骨头钻孔而制成骨笛。
骨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,我国曾先后在浙江、河南等地出土了骨笛,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,其中最古老的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,距今约9000年,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。
黄帝时期,即距今约4000多年前,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,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,以竹为材料是制笛的一大进步,一者比骨振动性好,发音清脆,二者竹便于加工。
笛在古代称为篴(dí),到了汉代,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记载:“笛,气孔,竹筩也”。
最晚到殷周时代我国便有了音阶完整的竹制笛子。
笛在汉代以前多指竖吹笛,秦汉以来,笛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,汉武帝时期发展出横笛,吸取了羌笛的形制,称竹笛为“横吹”,而到了唐代,笛子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,同时竖吹的才被称为箫,横吹的则称之为笛。唐朝吕才,制“尺八”,竖吹,并传入日本;刘系作七星管笛,蒙膜助声,是笛加膜的第一人,由此而改进增加了膜孔,出现了带笛膜的笛子,笛上带膜,是中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。
到宋代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笛子,有叉手笛、龙颈笛、十一孔的小横吹、九孔的大横笛、七孔玉笛等,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,笛子成为各类戏曲的伴奏乐器,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:梆笛和曲笛,这种称呼一直流传至今。
到了近现代,20世纪60年代,赵松庭发明排笛,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,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,音乐富于变化,易于演奏。